近年来,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市目标,我局污水处理按照科学发展的思路,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管网城乡一体化、科技治污、市场化改革以及再生水利用等五个方面创新突破,逐步实现了从相对传统滞后向全面加速提升的飞跃,有力地支撑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突破一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全省领先
近3年来,我局投入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11.7亿元,先后建成江边污水处理厂一期、戚墅堰污水处理厂二期;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建成污水主干管200多公里;实施“清水工程”,完成了36条河道的污水截流、55个老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和全市 380 家企事业单位污水的限期接管,使污水处理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污水日处理能力达32.5万吨,到今年年底江边污水厂二期竣工投运,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将进一步达到42.5万吨。
同时,进一步提高COD等主要污染物的削减效率,确保工程建成一批,效益发挥一处。2008年,全年处理污水量突破1亿吨,去除COD污染总量26498吨,城市污水处理运行负荷率达88.8%,高于省辖市70%的平均水平,真正成为市区污水治理主力军。
随着太湖流域治理力度的加大,在全省率先接纳工业废水,特别是近年来,为确保市区各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污水源头管理接管企业达标率超过80%,远远高于全省40%的平均水平,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6月份的环保监测数据表明,市排水管理处管辖的各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为100%,达到国标一级A,我市的污水处理行业在规划建设、源头监管、污水处理运行等方面都居于省内领先地位。
突破二 污水管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扩大,污水处理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在全国各地较为普遍。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污水处理 “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和城乡一体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污水管网。
日前,随着总投资700多万元的罗溪污水提升泵站的建成,标志着市区所有街道(镇)污水主干管实现了全覆盖。污水管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确保污水处理产业逐步形成“统一规划、多元投资、分期建设、统一运行”的高效收集处理机制,既避免了重复投资,又充分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大大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
突破三 科技进步助推污水处理产业升级
近年来,以创新思维引领科技进步,打造拉动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我局组织实施的国家级课题“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来源研究”顺利通过院士级专家鉴定,为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提供有力的支撑;在污水运行技术方面,联合清华大学开展清潭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试验研究,取得显著成效;针对餐饮业污水造成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开展餐饮污水处理项目课题研究,努力探索经济、便捷、达标的治污办法;在东苑小区尝试采用渗井技术对阳台污水进行点源治理,改变原先阳台污水通过雨水管道进入河道的状况,尽最大努力减少污染物向市河排放。
污泥焚烧项目的研发,破解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这一全国性行业难题,在全国创造性地开发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焚烧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技术,将市区污水处理厂有毒有害污泥全量焚烧,解决了污泥的二次污染,实现了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和规模化处置。同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并荣获建设部华夏建设科技二等奖,为同行业污泥处置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通过从传统型向科研型的转变,极大增强了污水处理的科技含量,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进,进入了“科技治污”的新时代。
突破四 市场化改革为污水处理增添活力
2005年4月和2008年6月,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我市将城北污水厂和江边污水厂的经营权分别以TOT和BOT的形式转让给深圳水务公司,开创了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的新局面。尤其是城北污水厂经营权转让项目,在国内污水处理厂不带资产转让经营权方面开了先河,其招商文件被列为省建设厅示范文本。污水处理通过市场化改革,实现了污水处理经营业务和监管的分离,对提高效率、保障公众利益和环境效益提供了更可靠的机制保证。同时,通过经营权转让,盘活了存量资产,缓解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瓶颈制约,促进了污水处理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突破五 再生水利用打破可持续发展瓶颈
在苏南水质性缺水地区,开展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具有良好的工程示范效应和产业化前景。我局开展的“苏南城市再生水利用技术研究集成与规模化应用示范”项目,成为省内唯一被科技厅立项的大规模研究利用再生水的科研项目。目前,戚墅堰污水处理厂4万吨/天的常州市再生水利用一期工程已经启动实施,处理尾水将全部供给中天钢铁有限公司,用作厂内循环冷却水的补充用水。城北污水厂0.25万吨/天的再生水利用一期工程也即将实施,处理尾水全部供给恐龙园用作园内绿化灌溉、道路清洗及景观用水。
|